啦啦自游风景线

铜山风景区

铜山风景名胜区分铜山、铜山湖、云雾峰三个部分,总面积平方公里,海拔米,整个景区融汇聚集了山峦、湖水、岛、潭瀑、洞穴、寺庙、革命遗址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等风景名胜资源的精粹,集“雄、险、奇、秀”于一体,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和,以“一山、一水、一寺、一圣地”构成了完整的风景名胜体系。 

铜山,原名大复山,汉代名将邓通在此铸钱而得名。它以“险似华山,秀似黄山”被冠以“小武当”之称,“南朝金顶(湖北武当),北谒铜峰”的美谈流传至今。
自东汉以业,佛道两家的释子道徒,在铜山修身养性,弘扬拂法,形成了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内涵。“一天桥”、“二古庙”、“三宫观”、“四道天门”、“五大石崖”、“六大洞穴”、“七大寺院”、“八大景观”、“九大奇石”、“十座名峰”等景点,令人目不暇接,美不胜收。山上,云雾缭绕,危崖耸立;山下,洞谷幽深,林草茂密;周围群山之上怪石嶙峋,酷似猴、熊、蛇、鹰等八十种动物,鬼斧神工奇妙无究。山泉、飞瀑、红叶、怪石、河湖、寺庙、相互交映,可谓人间的仙境,历史上留传的农历六月十五日的传统庙会来自皖西、鄂北、豫南等各地朝山香客日达数十万人之多,物资交易大会盛况空前。
铜山脚下便是南宫寺,踏入山门,穿过竹林小道便来到千年佛教、道教圣地——滴水崖,寺院南侧有一滴水石洞,常年滴水不断,泉水甘甜清例,沁人心脾。西侧有一神仙洞,传说是祖师爷修仙之地。寺院佛道合一,常年香客不断,从滴水崖拾阶而上经“好汉坡”、“回心崖”、“焦阁老碑”、“百丈崖”、“一线天”、“铜山云梯”、“得道石”、“天桥”过四道天门可到达顶峰,立在铜峰之顶鸟瞰群山,满目葱笼,花枝烂漫,山峦起伏似巨龙飞舞,河流交错如飘带萦回,景区多个著名景点尽收眼底,千里云海,河湖一线,水天一色,气象万千,使人心旷神怡,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。登山完毕,便可泛舟铜山湖,碧波荡漾,岛绿景秀,岸上松涛阵阵,鸟语花香,宾馆服务设施齐全,环境优美,“水怪”的传说,更为铜山湖增添了一分美丽和神秘。铜山风景名胜区,以秀丽的山水为主体,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,能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,是求知、求新、求奇、求险、求佛、探胜的旅游胜地,是中原大地一颗璀灿的明珠。
铜山以独特的湖光山色,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,吸引着历代游客。相传,王莽赶刘秀曾在铜山激战;南北朝时期,以《水经注》闻名于世的郦道元曾数次登临铜山详考沘水之源;唐代的尉迟敬德登山游览,立碑纪念;唐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登山后咏诗激励斗志;明朝正德年间,官至吏部尚书,华盖殿大学士焦芳曾“相从贤士大夫数辈而来”登山游历,并亲自撰写《重修铜山清凉禅寺碑记》清代顺治皇帝削发为僧到铜山清凉寺隐居。清代历任知县登峰观景,并留下很多赞美铜峰的诗篇。
整个景区由“十大名峰”、“五大石崖”、“八大景观”构成,其中“铜峰积翠”、“熊石朝天”、“石婆峰”、“天桥石”、“滴水崖”、“四天门”、“一线天”、“云梯”等绮丽雄奇的景观令人叫绝。周围群山之上,形若猴、狮、虎、羊、龟、鹰、蛙等多种动物的怪石,其鬼节神工,惟妙惟肖,令人叫绝。
该景区已于年月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区,它是以山水为依托,以丰富的宗教人文和革命文化为内涵的风景胜地。
主要景区:
滴水崖
春日,当你从铜山脚下登山门,经过放出馥郁清香的槐林,迤逦上行一公里,再步白玉般的小桥,穿幽篁,便抵达一静谧去处。这里西面的山坡仰视之,如通天的高墙。其上一簇簇的杜鹃花如被红霞渲染-----红得似火,红得耀眼。连翘花也成片怒放着,黄艳艳的。它们只把这山坡变成花的墙了……山的下部有赭黄的云朵般的危岩隆突,似若悬空。岩隙间藤垂萝蔓,湿漉漉有水欲滴;较大的岩面有古人刻凿的“滴水崖”三个遒劲大字。这就是人们久慕之地了。
崖下有一砾岩洞窟,深米,宽.米、高.米,洞内冬暖夏凉。洞顶凹凸湿润,时刻“嗒嗒”滴水;地面天然石板铺就;洞角下有一小潭水滢汪汪,饮之,清洌绵甜,据言,此水能医疾。洞门两边有“天雨不润无根草,佛门难渡不善人”的楹联。传说,洞内原有赤铜观音菩萨一尊,可惜早已被盗。也有人说,此洞曾乃高士羽化升天之地。
洞前有寺庙一座。系南、北各三间单檐“介”字型殿房。南供“如来”佛像,檐柱上有楹联两幅,“铜峰山下禅林静,滴水崖前钟磬悠”;“古迹林立淘尽华夏三千年历史,名山纵横览遍中州八百里风光”。北殿供真武金身,檐柱上楹联为“在皇宫生成玉体,入武当炼就金身”。

院中有梧桐树一株,盘枝错节,冠如伞盖。另有铁铸香炉一尊,终日香烟袅袅,和以钟 磬声声,置身此境,顿觉佛门禅地,荣辱烦忧皆忘。
从院中东望,青山叠翠,怪石嵯峨;飞鸟之鸣啭常扑入你的耳鼓。向南看,苍郁一片,直向横卧的山梁铺去……登山曲径即潜隐其中,寺前一弯弯山溪,流水潺潺若琴弦……
你若晚宿此寺,时逢乌蓝的天,一轮明月升空,王维的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,月出惊山鸟,时鸣深涧中”的诗情便攸然而生!你的精神将得到升华……此情此景,岂不悠然陶然?
据清道光八年《泌阳县志》记载:“铜峰顶有上元寺……山下有滴水崖,崖前有下元寺。上元寺独存,中元、下元其废已久。”下元寺废在何时?无考。近代滴水崖前之寺庙,据当地人讲乃建于晚清,南殿为阁楼,可惜毁于匪祸。又修之,变为一层单檐殿堂。至“文化大革命”南北殿又遭破坏,原有碑刻亦荡然一空。以后,群众又复建,但其建筑材料已远非昔比。今寺庙主持已萌发恢复旧制古刹之念,正运筹募款中。景区管理局为提高滴水崖名胜品位,也有赞助复建意向。
……盘桓流连,但终得离去。
然而,当你迈出古寺,回首旅途-----路随山旋,水伴路转,大自然造化的滴水涯深藏山坳,你是否领略到了山川的幽奥与韵致…
铜山极顶
由滴水崖蜿蜒拾级而上,越千余级,至“三道天门”。
这里的耸天石壁如被巨斧劈开一般,两壁间形成一甬道,宽不盈一米;抬头仰视,只露一线蓝天,此处故名“一线天”。一厢崖壁上似有石刻,但经千年风雨剥蚀,黝黑一片,实难辨析。三道天门上有石门楼。它背依天穹,使你颇觉已近九霄;下为百十级约度的靠近石阶,人们攀登恍若前人脚踩后者头,虽辅以铁链可拉,但仍让你提心吊胆。
三道天门上有一块大约五十平方米的平台,这里正好小憩。清风拂身,热汗顿消。然少清顷,又觉寒意,需赶快披衣,人们转身回眸,巍峨庞大的峰顶似乎遮住了半边天;雄厅而陡峭的山壁给人压抑与畏惧;它钢铁般的体面又俨然古代民族英雄的巨盔,使你对其产生无限之崇敬……
最后的冲刺攀登,人们只能面对石壁上凿出的石窝窝,颤颤兢兢,一步一趋地爬行了。下面是百丈深涧,使你目不敢斜视,稍有造次,便觉晕眩。四道天门建在山顶东北角,原有石墙、石门及门卫刻石,民国初年时统毁于匪患。其险和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只可想像了……
过四天门而达极顶。举目天际,苍茫依稀,大地的浑圆似能察觉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杜甫诗句亦涌上心头……。东南看,山岭连绵起伏,如海似涛;西北望,铜山湖犹如碧玉镶嵌在丘壑间,泌水河像一银线穿连其间;再环视眼下,阳光拂照、色彩斑斓、云影变幻、苍鹰低回……噫唏!美哉,壮哉,使人心旷神驰……
据清代《泌阳县志》曰:“山中(铜山)分水处东流为淮,西流为泌,同源异派。”君不见,凡铜山山地东坡的水都千回百转汇入淮河了;西坡的水,注泌水,进唐白河,旋流汉江,则隶属汉水流域了。铜峰,海拔.米,独柱擎天!可真谓名副其实之“淮汉界碑”了。
当你在山颠徜徉,蓦地,一阵冷风吹起,脚下云雾飘逸,山下顷刻迷蒙一片。这氤氲的山风哟,竟让你腾云驾雾了……
云雾消散后,望天穹,仍是碧蓝深邃,明净如镜,有时还可望见一颗微弱的星辰呢。
峰顶面积约平方米。有寺庙一座,分东、北、南三殿。其中东殿已毁。峰顶西侧有错落的小屋般大小的巨岩几块,构成“天桥”两座,分别与南北两殿相通。南殿供有“真武”祖师,北殿供有“如来”与菩萨两尊。院中各设香炉,香烟缭绕弥漫。峰顶西南角一山岩,下有一人工开凿水池,名曰“天池”,水清见底,可供饮用。南殿外的崖壁上,有邑人马道士于明嘉靖年间花了十年功夫凿出的“神仙洞”石窟。洞内有石床、石枕放灯台和念经处等。洞外花树繁茂,云雾荡漾,真乃仙境!……
铜锋顶建寺源远流长。据明朝正德二年(公元年)铜峰清凉寺主持僧祖俊石的《铜峰顶摩崖石刻》记载:“汉唐建立圆通,至正重修圆通”。说明汉朝已开始建寺,元朝至正年间又重修之。清道光八年《泌阳县志》载:“铜峰顶有上元寺……”明元以后又改作上元寺。从大明弘治十年(公元年)《重修铜山顶清凉禅寺碑记》中可知,在此以前,又将上元寺改为清凉禅寺。重修中“官舍宰职焦芳罄已资白金若干,铸泻祖师铜像一尊”。又据当时记载,“山之巅宝刹尊严,金碧流辉,照耀云霄间。”其建筑之富丽可略知一斑。可惜的是此古刹于民国年间竟在匪祸中遭受了极大破坏,铜铸祖师亦被盗去。
现在千年古寺庙虽仍露残垣断壁,但有旧日铁瓦为证,记录着过去的显赫;晨钟暮鼓声音悠,流传着宗教风雅;雄、奇、险的自然风光依然,因之,还经常吸引远近善男信女和旅客来此顶礼、观光。
啊!铜山磅礴,铜山巍巍!亿万年了吧?您不仅展现了雄奇的风光和大自然的威力,而且经历了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,尽阅了人间沧桑……
石婆峰
在铜峰南部,横卧的五道岭山梁东端,有一个高约米的 岩。从侧面观之,那深陷的眼窝、突起的颧骨、干瘪的下鄂、脑后隆起的发髻,酷似一个佝偻的老太婆-----群众称她为石婆婆。
岩呈乌黑色,表面斑驳嶙峋,纵横的石缝中长出倔强的野草。岩底由低矮的灌木丛护围着。往下的陡崖上,有一汩汩山泉,水质清澈甘冽,可供樵夫、牧民解渴消暑。
据这里的民间神话传说,很早的时候,这一带山民很穷,经常吃不起盐。住在铜山有祖师爷怜悯四方百姓,便决心在这里造个盐池------用之不尽,吃之不完。但必须在夜阑人静、狗不咬、鸡不叫时使用法术才能造成。于是祖师爷便让土地传谕:“今晚不许有任何声响……”
五道岭上的石婆婆, 管这一带山林的神仙。她听土地传话非常恼火:“祖师太瞧不起人,我虽是芝麻尖样的小官,但也得和我商量啊!”因此,嫉妒在心。
夜半,祖师施法,石婆婆在暗中观察。待祖师动法开挖不久,她突然在山谷中学起鸡叫。霎时,山下各村的鸡全叫了起来;狗也狂吠不止。祖师法术顿失灵验,当晚只是徒劳一阵。祖师恼羞成怒,最后找出了罪魁祸首——石婆婆,便让王灵官立即惩罚。王灵官掂起钢鞭,一鞭甩在石婆婆脸上,当即脸上的皮肉被削下许多。
从此,她遭到千我唾,万人骂。敬奉她的香火也随之消失。以后,不知她怎么后悔了,便经常黯然泪下。同时,也羞于自己不光彩的伤疤见不得人,便常借用乌云罩住自己丑陋的脸。
石婆婆的面容若从前看,五官已分不清,一片模糊;在她身下的山坡上有乱石一堆,传说就是从她脸上抽掉的皮肉。她忏悔的眼泪久了,便在下面滴渗成了一个隐隐幽幽的山泉。
天桥石
长约百十米的岭崖上,乱石凌空。有的像桥墩、有的若横梁。最高巅海拔米,比铜峰还高米。其上寒风凄凄,冷气袭人;榛莽亦显寥落。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桥石。
石婆峰在其东北,云雾山横斜其东。
天桥石崖下野草杂树茂密,花儿芳菲。只听放牧人的吆喝,难见放牧人的踪影。可真有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的味儿。山泉也未露面,只能听到它的“淙淙”的低唱。
这里有一则神话故事:相传很久以前,玉皇大帝为了体察民情,便化装成一个乞丐在铜山一带巡视。所到之处,但见禾苗枯焦,村落凋敝,人民衣不蔽体,一天,天气炎热,玉帝口喝。看见一位打柴老人,便上前拱手道:“老先生,这可有水喝?”老人道:“此地正是大旱,水源断流,吃水困难,唉!……我看你嘴唇干裂,渴得历害,就把我带来的一个小西瓜送给你吃吧。”玉帝谦让不受,老人又说:“咱都是受苦人,你又四处流浪,还是吃了吧。”说着从地下布袋里掏出小西瓜,一磕两半,全让玉帝吃了。玉帝吃后,作揖感激,转过山湾,飘然而去。
玉帝在空中按住云头,又回头观望,只见打柴老人正啃吃他剩下的西瓜皮哩。玉帝感动之至,便决计在这里修座天桥,好让多苦多难的老百姓也到天宫去尽享荣华宝贵。
玉帝让天师一夜之间造起天桥。李天师和其它诸路神仙动起法力——运料的运料,修桥的修桥。谁知这一好事,惊醒了正在酣睡的石头精,他认为打破了他的美梦。于是在深夜横梁快架上时,突然他在山下学起鸡叫来。他一叫,远近的鸡全打鸣起来,众神仙的法力随之而破。紧接,震天撼地的一阵响,正造着的天桥全坍塌下来。
李天师恼怒之极,掐指一算,知道是住在南边不远的石棚洞内,有一个千年道行的石精干的,于是便找石精算帐。石精胆怯,拔腿就跑。天师在后追赶,追到南面义和砦北门,赶上石精。天师一神鞭打将下去,石精现出原型——原来是一块大顽石。李天师又飞起一脚,把顽石踢的粉碎……
群众说,现在的天桥石就是当时倒塌的桥墩和长梁。
天桥石雄浑、嶙峥、古怪和野气,给人以粗犷美;而且曾启迪过人类的畅想,承载过山民们绿色的梦,不还是一首质朴的诗吗?……